事奉以先/蔡國卿弟兄

經文:書 22:10-30

10月講台主題是「事奉」,最早的事奉是祭司獻祭,舊約中祭司第一次正式獻祭記載在出埃及記29章與利未記9章(亞倫擔任祭司職分後第一次獻祭),如果仔細去讀利未記,會發現獻祭是有順序的:先獻贖罪祭 ,然後才是獻燔祭、素祭與平安祭。在利未記7:37-38寫到:這些獻祭稱為承接聖職的禮。在新約中耶穌則是要求: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要先去同弟兄和好(太5:23-24),敬拜神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但是耶穌告訴我們,在敬拜神之前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先跟弟兄和好,這樣我們的敬拜才會被接納!

和好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但是是誰要與誰和好?主動權在誰?答案是神要與人和好!你沒聽錯,是神要與人和好,這一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若不願意與人和好,人是永遠不可能與神和好的。有人會說:我信基督教是因為我來找神,我覺得這個神不錯,適合我,因此我相信祂。其實是本末倒置了,若不是神揀選你,感動你,光照你,你是永遠不可能口裡承認,心裡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人跟神之間有道隔斷的牆,唯有透過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才能拆毀這道牆,不但是神與人和好,人與人也要和好。人跟人之間也有一道隔斷的牆,這道牆可能是價值觀與社會經驗等,在台灣最常見的就是政治理念,任何事只要扯上藍綠,就是會為反對而反對,甚至是夫妻反目的大有人在,說來可悲,台灣人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有時候教會對政治過於熱中,也會成為外邦人信主的絆跌。要如何才能拆毀這道隔斷的牆,就是要透過「中保」,唯有真正瞭解上帝是怎樣透過祂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件事,你才能真正饒恕人,人才能重新與人和好。

和好之道第一件事就是饒恕
耶穌對饒恕的比喻記載在太18:21-35,彼得問耶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對他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當時猶太教認為可以饒恕三次,第四次就可以討回來,彼得提出七次其實已經相當寬厚了,但是耶穌說要七十個七次。但耶穌的意思真的是要你只原諒弟兄490次嗎?斷乎不是!就像是你的小孩從小到大犯過幾次錯你記得嗎?相信你都忘記了,我們的上帝也是這樣。(賽 38:17)

耶穌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僕人欠主人一千萬銀子,本應該將自己的妻子兒女並一切賣了償還,但主人動了慈心免了他的債,但僕人的朋友只欠僕人十兩銀子,僕人卻不肯原諒他的朋友。耶穌為什麼要舉這個借錢的例子呢?因為饒恕跟借錢不還這件事意思是一樣的(別人跟你借錢不還,你會借他幾次?),僕人要他的同伴還十兩有沒有錯?沒有,因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是他的主人之前先赦免了他一千萬兩(十兩的一百萬倍),十兩是當時三個月工錢,一千萬兩要做三百萬個月(25萬年)才還得清!所以說,不要為了十兩的正義而忘了一千萬兩的恩典,饒恕要在別人的虧欠上赦免他。耶穌在行淫的婦人開口求饒恕以前,就先赦免了她的罪。假如神不先饒恕我們,我們連赦免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說耶穌為什麼要彼得完全饒恕別人,因為主人先饒恕了僕人,神在無可饒恕的事上,先饒恕了我們。真正的饒恕是耶穌用寶血塗抹我們的過犯,我們的罪神都饒恕我們了,別人得罪我們,我們不能也饒恕他們嗎?

比饒恕更難的事是「化解誤會」,因為饒恕是單向的,化解誤會是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誤會?

1.有私心:這是人的罪性,每個人都對自己好,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和利益想,有時候為了利益不惜犧牲別人。2.巴別塔效應:也就是人類的語言被變亂產生隔閡,話無法完整地傳遞給對方,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常常會帶著自己的經驗去聽,而且很奇怪就只挑自己想聽的部分去聽。所以造成,聽話的人斷章取義,講話的人本末倒置。

這段經文的歷史背景: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後,開始拈鬮分地,但有2.5個支派未參加分地,因為原來在過約旦河前,就已經跟摩西說要約旦河以東的地,當時本來其它支派跟摩西都不同意,後來這2.5個支派與他們達成協議:就是男丁過河跟著摩西一起去打戰,婦女與小孩留在約旦河東不要去打戰,等他們征服迦南後這2.5個支派再回到約旦河東。所以現在他們跟約書亞說他們要回去了,約書亞同意且為他們禱告,就在要回去的過程中在約旦河邊,這2.5個支派築了一座壇,因為這座壇兩派人馬差點開打,築壇本來是件美事,怎麼會搞到兩邊人馬要開戰呢?

 誤會如何產生:
1.先入為主:就是對自己的資料太有把握,22:10說:「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到了靠近約旦河的一帶迦南地,就在約旦河那裡築了一座壇;那壇看著高大。」就因為那座壇對那9.5個支派的人而言尺寸大了點,他們就認為他們是要拜偶像的。

2.誤會的起源:22:11說:「以色列人聽說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半支派的人靠近約旦河邊,在迦南地屬以色列人的那邊築了一座壇。」聽說的特性就是「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資料是第一手的,跟親眼看到的一樣」你知道每一個人的聽說都不一樣,然後講出來的又不一樣,最後就跟原來的意思越差越遠。

3.感覺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以色列人(9.5支派)指責2.5支派的人:「為自己築一座壇,悖逆了耶和華,這犯的是甚麼罪呢?從前拜毗珥的罪孽還算小嗎?雖然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到今日我們還沒有洗淨這罪。你們今日竟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嗎?你們今日既悖逆耶和華,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會眾發怒。」(22:16-18),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你做你的沒關係,但只要有可能損害到我的就不行!其實這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怕上帝為了這座壇發怒,懲罰這2.5個支派連他們一起懲罰。

4.觀念的差異:既使資料相同,若觀念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2.5支派蓋壇的目的做為「證據」,讓後代子孫不要忘記神的恩典。但是9.5支派從來沒聽過「證壇」,以為他們要敬拜偶像,這下子誤會大了。

5.累積已久的偏見: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雙方的樑子在過約旦河前就已經結下了。(請參閱民32:1-17)

 如何化解誤會:
1.不要預設立場:9.5支派他們派人去談,他們一開始是有立場,他們有讓2.5支派解釋,不要預想你的想法是對的。本來以為祭壇只有一個作用,但9.5個支派同意2.5支派的說法,且這個說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2.要面對面談:9.5支派很有誠意的派人去談,且是派有決定性的人去談,他們雖然從來都沒有聽過「證壇」這種說法,他們不隨便否定別人的說法,願意相信對方是善意的。

3.高舉上帝的榮耀:2.5支派有沒有錯?沒有,但他們願意平心靜氣跟9.5支派的人談,他們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跟對方爭辯,他們把榮耀歸給耶和華,因為他們說若他們有錯耶和華會出手懲罰他們,不需要你們打我們。(22:21-23)

4.接納對方的看法:22:30說:「祭司非尼哈與會中的首領,就是與他同來以色列軍中的統領,聽見流便人、迦得人、瑪拿西人所說的話,就都以為美。」然後他們回去告訴以色列人,最後33節是全以色列人都以為美。

結論:你永遠無法等到對方願意化解誤會,一定要從自己開始。饒恕與化解誤會這兩件事說來容易,但是做起來真的沒那麼簡單,求主幫助!

【2012.10.21日講台證道】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