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我一次機會/陳玉萱傳道

經文:約翰福音二十一15-22


過去,我常因為人際關係受挫,或是功課、實驗與工作未達預期,而陷入罪疚感的深淵中。我在成大讀研究所時,有一回,同寢室的基督徒學姊看我常常回宿舍哭泣禱告,就問我:『玉萱,妳認為猶大賣主與彼得不認主,哪一個罪比較嚴重?!』一開始我毫無疑惑的認為,當然是猶大賣主啊,但仔細想想,聖經好像沒有這樣說。經上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十32-33)人心裡相信,就...;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十10)這樣看來,不認主的結局一樣是滅亡。至於賣主的猶大,主說,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十四21) 那為何猶大最後出去吊死了,而彼得卻成為初代教會的領袖呢?彼得為何可以在三次不認主後還得著復興呢?根據約翰福音廿一15-22的記載我發現彼得在面對人生重大失誤與挫折時的態度是承認且接受自己的有限與軟弱,所以他選擇(1)等候重新出發的力量:赦免;(2)領受重新出發的呼召:跟從;(3)接受重新出發的提醒:專心。


一、等候重新出發的力量:赦免(v.15~17)

    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並非第一次顯現時即找彼得單獨輔導陪談,這次的顯現應該是第三次(約廿一14)。也許在這之前彼得還沒預備好要面對這件事和主,但主知道他的時候,也知道他的心。重要的是,彼得一直沒有離開與主關連最密切的團契,那群和他一起跟從耶穌的門徒,即便他曾是這麼公然的否認主,他仍選擇留在他們當中,而非離開(猶大卻是逃避、離開了),他的心仍在等候那位呼召他且滿有恩典憐憫的神。


    失誤後能重新出發的力量來源是得著(主的)赦免‧克勞德博士在《改變帶來醫治》書中曾寫到:『恩典加上真理,再加上(得贖的)時間,就等於成長。』及『真理缺了恩典是死路一條;恩典缺了真理會引致失敗。』彼得選擇留在恩典的團契裡,心中存記著主的愛和教訓,在主預備的時刻來到時,他才有機會接受且成長。妨礙我們生命成長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罪惡感,罪惡感常使我們選擇逃避、隱藏,因此得不到幫助,承認我們的錯與罪卻讓我們學習品嚐痛苦、經歷赦罪與救恩,帶來改變的力量。我們很容易選擇逃避、拒絕或否認,它乍看之下是一條捷徑,可以立即的隔離當事人與物,卻是一條迂迴漫長的恐懼之路。在罪惡感與羞恥感來襲時,你選擇走甚麼路呢?是像猶大一樣的逃避之路,還是像彼得一樣願意痛哭面對呢?!


    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你愛我嗎?』問一次已叫人難以回覆了,何況是對一個做錯事的人連問三次。你想,耶穌是用怎樣的語氣和態度問彼得呢?是責備嗎?是逼問嗎?我想,必是一貫的溫柔與憐憫吧,否則彼得就不會有勇氣連說三次:『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是的,主知道,因為他本知道萬人(約二24)。正因為彼得對主的認識是『他都知道』,所以在面對主的時候沒有多餘的解釋,也無辯駁。只是當耶穌第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時,聖經上說彼得就憂愁了。你有沒有做錯事被一再地提起的經驗?在《贖罪》這部電影中,女主角因嫉妒而誣告姊姊的戀人性侵一位遠房親戚,男主角就此被關進監牢然後發派到前線作戰,她的姊姊在憤怒和失望中也與家人斷絕來往,決心靠自己等待男友歸來。幾年後,女孩體會到自己無知所造成的傷害竟是這麼大,深感後悔與愧疚,決定要向他們贖罪,她放棄了進劍橋讀大學的機會而去當護士,她想找姊姊與她的男友懺悔並出面澄清事實,好還給他們清白。然而,姊姊的男友在部隊撤退前一夜因敗血病克死異鄉,而她的姊姊也在不久候淹死在被炸毀的地下道中。這段補贖的計畫終究沒有達成,事件也沒有得到澄清,真正的罪魁禍首仍逍遙法外,女主角也就帶著罪疚感度過一生,每每看到相關的人事物她就不斷的被提醒自己的罪,不得安息,任何一個場景、家人和相關事件都會使她憂愁,直到她終老。彼得就幸運多了,耶穌親自找他面質,且用寬容、接納的恩典引領他得釋放,他的憂愁是在主愛裡的憂愁,是有恩典保護他的憂愁,這憂愁帶出的是生命的改變與復興,正如保羅所說:『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七10)彼得犯錯後選擇留在門徒當中等候神,並依著神的意思憂愁而得救;而猶大在犯錯後即離開了眾門徒,他雖憂愁後悔卻只能鑽牛角尖,最終被世俗的憂愁給吞吃了。


二、領受重新出發的呼召: 跟從(v.18~19)

    約廿一18-19,主再次的呼召彼得跟從祂。『跟從』表示走祂所走的路,即受苦與榮耀的路。根據前面三次的問答,主最後的邀請都是『你餵養我的羊。』原來,愛乃會帶出行動,彼得承認他對主的愛,主邀請他用行動回應他的心,用這愛去牧養神所愛(v.15-17),正如主向來所行的。主用『呼召』醫治彼得因犯錯而受傷的心,沒有甚麼比重新賦予職責更能顯出完全的接納與信任,也更激勵人。然而,這並非一條一帆風順的應許,而是受苦卻又榮耀的路(v.18-19)。第18節說:『...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根據教會歷史的記載,彼得在六十歲之前是自由往來各地佈道,但在西元64年左右,死於暴君尼祿手下,且很可能是倒釘十字架(優西比烏『教會史』),這是彼得的受苦。而19節說: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彼得最大的榮耀就是忠心的完成神的託付,榮耀神就是他最大的榮耀。在教會歷史中,許多的第一次都是藉彼得而行的:五旬節講道三千人信主、在教會中行審判、醫治瘸腿、向外邦人傳福音等。著名的新約學者D.A. Carson曾說:『基督徒要在乎的不是走甚麼路,而是路的終點。』


『你跟從我吧!』好熟悉的一句話。讓我們回顧一下耶穌呼召彼得的記載。可一16-17: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這是耶穌第一次呼召彼得,而約廿一19是第二次,兩次都說『來跟從我』。你我都有機會聽到主耶穌的第二次呼召,這呼召可能是在被世界引誘離開主後,可能是被弟兄姊妹誤會或傷害後,可能是在軟弱中犯了罪,也可能是正在安逸的過日子時,不論如何,主對我們的呼召從未改變:來跟從我!在聖經中有許多重要的第二次,其中一個是馬可。馬可曾是一個宣教逃兵(徒十五38),後來成了保羅的好
幫手,還寫下了第一本福音書,我們都知道,他在宣教路上退縮之時有巴拿巴接納他,但很少人知道馬可在回到耶路撒冷後遇見彼得,彼得將他帶到羅馬一起宣教,我相信當彼得遇見半途而廢的馬可時,他會想起自己三次不認主的經歷,想起主怎樣用溫柔的心挽回他,使他重新出發,主曾給他重要的第二次機會,如今他也效法主,接納軟弱的弟兄,給他第二次重新出發的機會。讓我們也從失敗、挫折中重新領受神的呼召,並將這恩典延伸到需要的弟兄姊妹身上!


三、接受重新出發的提醒:專心(v.20~22)

    才一轉身,彼得見主所愛的門徒跟著,立刻就放錯了焦點(約廿一20-21)

。彼得在乎約翰的結局如何因此問了主,不論是出於關心還是比較心態,主只給彼得一句話:『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專心跟從的秘訣在於『背自己的十字架』。約翰在描述『神的時候』時,常是強調上帝的主權,在第二章4節:『母親(原文作「婦人」),我與妳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正如巴刻(J.I. Packer)所言:Let's God be God(讓上帝做上帝吧)!


    當耶穌提醒彼得,約翰的結局不關他的事時,祂也再次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這也提醒彼得,主對門徒的教訓: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你的十字架是甚麼呢?你當捨得又是甚麼呢?專心跟從的秘訣乃是要背自己的十架。

聖光神學院院長周學信教授曾鼓勵及提醒我們:


    聖徒未必是道德的典範,卻是耶穌基督、全然聖潔者的記號和見證人。在他們未察覺自己神聖的同時,他們卻深刻地意識到,上帝在他們裡面工作,透過他們引導其他人歸向基督。他們深知,雖然他們未能活出上帝的期望,上帝卻未曾使他們失望。他們是強而有力的見證人,見證祂的子民可以活出神聖滿足的真實。


    願我們的生命都可以越來越見證神就是我們的滿足;願這再給我們一次機會的福音成為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生命的力量。                


(2009.5.17主日講台信息)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