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簡介

士師記記載神興起多位士師來治理、拯救和審判祂的以色列子民。自約書亞死後到掃羅為王稱為士師時期,約有四百五十年(徒十三20);士師乃拯救者或審判者(執政者)的意思,本書所記士師共有十二位,時間約在主前1425至1120年。「個人任意而行」,很清楚的描述了整個士師時期的情景。士師記作者,按猶太人傳統是撒母耳。


主旨

以色列人在約書亞死後,因未將迦南人滅盡,使他們原本單純的宗教和聖潔的生活受到影響,以致隨從外邦異教的風俗,甚至崇拜他們的假神偶像;書中七次提到「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因此神將他們交在外邦人手中,受到懲罰和痛苦,然而他們一悔改哀求耶和華,神便興起士師拯救他們,國中就會太平一些年日;以後又重複犯罪、受苦、哀求、神拯救,如此反覆有七次之多。士師時代是以色列最黑暗的慘痛歷史,但仍看到神的恩典與憐憫。

這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因為以色列中沒有王,個人任意而行;然而神揀選卑微的人,成為祂所用的器皿,例:以笏是慣用左手的(這在古時可能受歧視);珊迦是趕牛的;底波拉是女子;基甸是貧窮的;耶弗他是妓女的兒子;但他們能夠行大事,救百姓脫離仇敵之手,乃因有神的靈降在他們身上(三10,六34,十一29,十三25,十四6,十五14)。

從士師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神的聖潔、公義與慈愛、憐憫交織一起,也從人的敗壞、軟弱和神的拯救、能力,使我們隱約看見十字架的背影出現在舊約歷史中。


大綱

一、士師時代前期(一~二章)
本書一開始便記述「士師時代」的前景,也是全書的引言,更是解釋為

何產生士師時代極其混亂之因由。首因是以色列人沒有遵照神的吩咐完全趕出迦南七族;「沒有趕出」是第一章的要句(一19, 21, 27, 29,30, 31, 33 )。次因是以色列人更在異教風俗上與他們同化,在宗教上崇拜他們的神;「事奉巴力」是第二章的要句(二11-12, 17, 19)。
二、士師時代中期(三~十六章)

士師時代是一個循環不息的黑暗時代;此時期有七次【行惡-奴役-呼求-拯救】的循環:

第一循環:俄陀聶(三章上)

第二循環:以 笏、珊迦(三章下)

第三循環:底波拉和巴拉(四~五章)

第四循環:基甸(六~八章上)

第五循環:陀拉、睚珥(八章下~十章)

第六循環:耶弗他、以比贊、以倫、押頓(十章下~十二章)

第七循環:參孫(十三~十六章)

有些士師的任期是重疊的。

三、士師時代後期(十七~廿一章)

1、宗教上的混亂(17-18章)

2、道德上的混亂(19章)

3、支派上的混亂(20-21章)


重要信息

一、隨從基甸去打仗的本有三萬二千人,因懼怕膽怯,二萬二千人被淘汰了(七3),又因懈怠不能儆醒,九千七百人被淘汰(七8)。信徒也極可能在小事上因輕忽懈怠不忠心而不再被神使用。

二、參孫有信心卻無德行,有靈感卻隨從肉體,有大能卻無高志,有神恩卻不遵神旨,處危境卻不回頭,求滿足慾望,卻失去永遠尊榮;枕女人之膝,入罪惡深淵;勇士成俘虜,士師變囚犯,我們豈能不謹慎儆醒。

三、耶弗他許願(十一29~40):耶弗他在與亞捫人作戰之前許願,他若得勝回來,凡從他家門出來迎接他的,必將獻為燔祭;不料卻是他的女兒出來迎接他,使他作難,所許的願不能挽回,於是就向她行了。對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1、有的認為耶弗他真的將他獨生女兒殺了,獻為燔祭。

2、有的認為是獻為活祭並沒有殺她,而是將她分別出來事奉神。

3、有的認為他叫女兒終身為處女,不出嫁。

第三種看法應較為正確,這女子為她終身為處女,與同伴到山上哀哭,因以色列以不能出嫁為恥,不過這女子卻非常勇敢和順服。

四、士師時代,有的以色列領袖並未實行純正的宗教生活:參孫即是沒有活在純正宗教的一個例子;基甸做了一個金以弗得,使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的罪中。

五、十七章以後又敘述以色列人在宗教和道德上的敗壞與混亂:私立神堂(聖所)、製造以弗得、雕塑偶像、按私意僱利未人作祭司,進行虛假的宗教活動。在基比亞發生淫亂的罪,導致以色列的內戰,以致幾乎滅絕便雅憫支派。各人任意而行,離棄神,是個人和國家墮落與敗壞的主因。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