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簡介

撒母耳記上、下在希伯來文聖經裏原為一卷,後來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將它分為兩卷。以色列在士師秉政之下,只能得暫時及局部的復興,在這黑暗的時期,神興起了撒母耳,藉著他扭轉了整個以色列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局勢,並引進了掃羅及大衛王朝。在以色列人眼中,撒母耳是僅次於摩西的一位民族領袖。

本書大部分是撒母耳所寫(一~廿四章),以後的部分是先知拿單和迦得所完成。


主旨

本書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上,是一個重要轉變的時代,按政治說,從士師轉變為君王時代;按宗教說,從一個國勢衰微、宗教敗壞、道德淪喪的情況,改變為一個獨立王國,政治革新、宗教復興、全國統一,這全在於神所重用的兩個人,撒母耳和大衛。掃羅時代猶如一個小過渡時期,他和以利都成為反面人物和教材;大衛和他的國度預表基督和彌賽亞國;撒母耳是當時那轉移時代、帶入國度的人。

撒母耳和大衛一生是禱告的人(撒母耳是從禱告生的),本書也看見禱告的能力(一10~12,七5~10,八6,九15.17,十二17~19,23,十五11),因為神是大有能力的,書中出現「萬軍之耶和華」有五次之多。禱告能帶進復興、帶進轉變、帶進得勝、帶進國度。


大綱

一、撒母耳時期(一~七章)

  1、撒母耳初生(一~二章)

  2、撒母耳蒙召(三~四章)

  3、撒母耳秉政(五~七章)

二、掃羅時期(八~十五章)

  1、掃羅被選(八~十章)

  2、掃羅作王(十一~十二章)

  3、掃羅被棄(十三~十五章)

三、大衛時期(十六~卅一章)

  1、大衛受膏(十六章)

  2、大衛得勝(十七章)

  3、大衛遭嫉(十八~廿章)

  4、大衛隱匿(廿一~廿三章)

  5、大衛寬恕(廿四~廿六章)

  6、大衛逃遁(廿七~廿九章)

  7、大衛追敵(卅~卅一章)

鑰節:「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三20

        「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十五22


重要信息

一、在撒母耳剛事奉上帝不久,以色列百姓有一件重大的事情發生,就是他們宗教生活的重心─約櫃─被擄。約櫃又叫法櫃,是摩西按照上帝所指示,用皂莢木外面包金作成的,大小約是122cmx76cmx76cm。約櫃被安放在會幕的至聖所內,是神向祂僕人顯明心意的地方,它也代表神的同在和引領;當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在曠野行路時,神的約櫃曾在他們前頭行,為他們尋找可歇腳之處;而當約書亞率領百姓入迦南地,要經過約但河時,約但河的水便在神的約櫃前斷絕,讓以色列百姓步行過去(書三1~四7);負責照管約櫃的是祭司,連利未人都不能靠近約櫃;祭司進到約櫃前事奉神有一定的規矩,並非隨時可以進去。這是因為神至聖至榮,可頌可畏。

 撒母耳記上第四章記載以色列人抬約櫃出來與非利士人打仗,非但沒有獲勝,連約櫃都被敵人擄去了,以色列人真是料想不到;當天以利父子三人都身亡,以利的媳婦深切地體會到:「榮耀離開以色列了」(撒上四21)。原來以色列人錯把約櫃當做護身符,卻不知未遵照神的旨意行,即使有約櫃同在,也不能支取神的能力。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亦不應將任何外在的物件當做上帝同在的絕對保證(例:基督徒佩帶十字架或其他聖物),而應持守信仰內涵,遵行上帝旨意,如此才能真正享有神的同在與祝福。

二、政治上:撒母耳是最後一位士師(徒十三20),他曾膏立以色列的頭兩個國王,掃羅和大衛,並且為以色列百姓制定國法,寫在書上(撒上十25)。以領導一個國家之誕生而言,撒母耳的重要性只有摩西可與之比擬。

宗教上:撒母耳被稱為第一位先知,雖然從前也有人被稱為先知(創廿7、士六8),但撒母耳訓練一批先知(撒上十九20),立下先知制度的規模,故被列為先知之首(代下卅五18 、徒三24)。西方教育史承認學校制度始於以色列的先知學校,足見撒母耳對教育方面亦有貢獻。

三、掃羅:早期的掃羅是卑微的;他從撒母耳那裡已經稍微知道自己將被選為國王,但是當這件事真的實現時,他卻躲藏起來,也許他認為自己不配做一國之首;有人不服掃羅作王,掃羅並不理會與計較,後來當掃羅以能力證明他足以當國王時,周圍的人提議要處死這些先前不服他的人,掃羅卻加以制止,足見他的謙卑與寬大。

掃羅被棄:沒想到掃羅做王才兩年,在與非利士人爭戰時,由於等不到撒母耳,擅自獻祭;又,掃羅對亞瑪力人之役,雖然是大獲全勝,但掃羅不順從撒母耳所傳達上帝的命令,沒有把亞瑪力人連同他們的牛羊牲畜全滅掉,他在面對撒母耳質疑時,首先是掩飾,等到不能掩飾時就推託,說是百姓要求留下最好的牛羊要獻祭給上帝;最後雖然他承認自己有罪,卻未能真心悔改,內心所盤算的是如何保全面子,以致撒母耳對他說,因為他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他做王。

四、十六14「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有惡魔從耶和華那裏來擾亂他」,有惡的靈從耶和華所在之處那裏來擾亂掃羅,和約伯記所記載的撒但出入在上帝面前,想要得允許陷害約伯,兩者有相似的地方。另一個角度的思考,上帝的靈不可能是惡的,不過當祂臨到人身上的的時候,可能會有壞的影響。要看這人情況如何(王上廿二19~23)。掃羅的不順從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警惕。

五、本書以基利波戰役為結束(卅一章)。此戰在以色列軍史上為極大受辱之一次,不但無數士兵被殺,連受膏王掃羅也受重傷,因傷而自殺於疆場,為的是免受敵人凌辱。在死時看重人(自己)的羞榮,在生時卻輕看神的羞榮,看重人,輕看神,是何等遺憾!

六、大衛:大衛幼年時為牧童,在曠野有與神親密相交之經歷(參詩篇十六,廿三等)。大衛戰勝歌利亞,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以色列全軍沒有一個人敢迎戰歌利亞。歌利亞從小就是戰士是屬迦特的非利士人,身高約三公尺,穿的鎧甲重五十七公斤,要贏他當然很困難,但是大衛堅信,爭戰的勝敗是在乎耶和華;這一戰使大衛一舉成名。

  掃羅因著嫉妒大衛,一再地追殺他,而大衛在被膏之後,並未立即作王,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漂泊、逃亡在外(有許多的詩篇是在此時寫成的)。大衛有兩次機會可以殺害掃羅,但他卻未動手,也禁止跟隨他的人這樣做,原因是他敬畏神;掃羅雖然不好,但是他終究是上帝所膏的王;對於追逼他如此緊密的人,大衛並沒有按照個人的恩怨來報復他,反而在敬畏神的前提下行事。為了敬畏上帝的緣故,大衛一直等到掃羅陣亡以後,才回到猶大的希伯崙,受猶大人擁戴為王。

七、本書一至七章讓我們看見兩個家庭:一個是以利家的敗落,一個是以利加拿的興起;十六至卅一章也讓我們看見兩個人明顯的對照:一個是離棄神的掃羅,漸漸地敗亡;一個是敬畏神的大衛,漸漸地興起,雖經歷苦難,卻蒙神保守,終得平安。


附錄

撒母耳是神所立的先知(三19~21)。在過去,祭司是居於極重要地位,百姓要事奉神、親近神,非得經過祭司不可。自從神立撒母耳為先知以後,先知便起而代之,百姓或君王要知道神的心意常需要經過先知。

到了新約時代,祭司和先知的特殊地位都已過去,因為至聖所的幔子已從上到下裂成兩半,我們有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就不需要通過祭司而可以直接親近神了,同時恩膏(聖靈)的教訓也在我們裡面,我們就不再需要通過先知而可以直接明白神的心意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