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簡介

  耶利米哀歌是耶利米書的續篇;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攻陷,聖城聖殿被焚燬,國中一片淒涼,先知耶利米因心中極為傷痛,便作了這卷哀歌,以一顆破碎的心,發出深深的哀鳴。

  全書為五首哀歌,每章一首,前四章為字母詩(離合體),按希伯來廿二個字母順序排列作每節的第一個字母;第三章共有六十六節,每三節的第一個字用一個字母。後來猶太人每逢亞筆月(陽曆三~四月間)唱此哀歌,以紀念哀悼主前586年及主後70年耶路撒冷的被毀的國難。


主旨

  耶利米哀歌的主要目的,是先知耶利米要抒發對耶路撒冷大災難的深切哀傷。也藉著這卷書表達當時所有猶太人的悲痛。神在歷史中的目的不是審判(審判是不得已的手段),而是救贖,所以在悲傷裡仍有希望,苦難之後必有復興。上帝是歷史的主,祂萬事都能作,祂的旨意不能攔阻(伯四二2),因此本書內容不僅是哀歌,在悲情之中,還有無限信心的盼望。


大綱

  一、論聖城的陷落(一章)

  二、論聖城的被毀(二章)

  三、論聖民的盼望(三章)

  四、論聖城的遭遇(四章)

  五、求上帝的憐憫(五章)


重要信息

一、罪是災禍的主要原因,因此認罪是必須的,不然怎會有赦罪的恩典?這是神公義的原則,箴言廿八13~14「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裏」。

二、耶穌基督也曾為耶路撒冷哀哭,他預見聖城被圍攻,預先警告,使人有悔改的機會。耶利米看見聖城淪陷、聖殿被毀、聖民被擄,都因為他們犯罪被逆被神離棄,於是先知作哀歌,向神痛悔認罪,求神赦免,期盼蒙神再憐憫施恩。

三、本書提到錫安的女子七次,錫安的處女一次,猶大女子兩次,我民女子五次,耶路撒冷女子兩次。這是詩歌特有的形式,以女子表徵城市,又因音韻緣故用「女子」一詞較為合適(中英文譯本多譯為「民」,指居民);以女子為詩的意象是十分秀美生動的。

四、「何竟」在本書一1,二1,四1~2出現,應為第一個字,在詩詞之首(但中文譯本多放在語句中間,容易使讀者忽略它的重要性),是一強烈轉變的對比,由順境變為困境,由繁華變為淒涼;本來是精金,現在卻是瓦瓶;素來比雪純淨,如今比煤炭更黑。「何竟」原意為「怎麼會這樣?」先知因為看到當時聖城的慘狀,因而產生驚奇、悲哀和驚懼的情緒,久久無法平復。

五、本書詩詞之美,悲情之深,能使讀者為之動容。其中屬靈的教訓更讓我們獲得許多益處。上帝是公義審判的主,但是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在祂子民的身上,這是屬神之人盼望的緣由:三22~23「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信實極其廣大!」神的兒女住在地上,是以祂的信實為糧。

六、本書另有一個特色,就是耶路撒冷聖城成了人格化,表露她的哀傷,傾吐她的苦情:「耶和華啊,求你看我的苦難,因為仇敵誇大...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就是耶和華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眾民哪,請聽我的話,看我的痛苦...」(一11~22)。

七、本書的神學主題:

  1、解釋耶路撒冷的被擄-神對背約者的刑罰、管教和離棄。至終神成為百姓的仇敵:「主如仇敵吞滅以色列和錫安的一切宮殿,拆毀百姓的保障」(二5)

  2、耶路撒冷復興的根源-神的慈愛。三19「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對照三22「耶和華諸般的慈愛」,因神的慈愛,耶路撒冷才能從審判的刑罰中得憐憫,先知也才宣稱「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三27。

八、三64「耶和華啊,你要按他們手所做的向他們施行報應,神的公義引發神的報應,神必照著他們的行為,叫他們承擔後果。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必是什麼。

九、三2526「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這原是好的」,祈求神的復興是先知最大的盼望。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