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一)

 

前言

  啟示錄是聖經最後一卷書,是故事的結束,沒有啟示錄,就不知道世界及人類歷史的結局。聖經上只有啟示錄這卷書一開頭就說,讀這卷書的人有福了,也只有這卷書在最後說,破壞這卷書的人要受咒詛。

  啟示錄實為一本「天書」,內容獨樹一格又錯綜複雜、深奧難明,更充滿了神秘色彩,對歷代以來的信徒和學者,是一個難度極高的挑戰,因為書中不僅使用繁複的象徵性語言來表達神和敵對的黑暗邪惡力量之間的戰爭,書裡也用了許多的數字,而這些數字的詮釋常是啟示錄解經的關鍵(最顯著的是七、十二和它的倍數)。

  有人說啟示錄猶如一張畫布,而作者約翰將所看見的異象,在其上不受限制地畫出末後世代撒但的邪惡活動、地上的災難和天上掌權者的崇高,以及羔羊最終的勝利。

  啟示錄字裡行間所顯示的末後世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亂世,其中不斷有衝突與災禍,使得自然界和人類有許多的死傷。

「啟示」一詞,是揭開、打開,把裡面隱藏的奧秘顯明出來。啟示錄一書為我們揭開了兩幅幕簾,一是在末後將要發生的事;另一是在天上榮耀的景況。


背景

  使徒約翰在年邁因著忠於對基督耶穌之信仰,而被羅馬皇帝放逐在南歐愛琴海的拔摩島上。他被囚期間,受聖靈啟示感動看見天上的異象,因此寫下啟示錄一書。印證了主耶穌預言的真實、公義的審判;聖徒現今所受的痛苦患難,到主榮耀的再來、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時,都能得到無限安慰,「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示錄必須從第一世紀教會所處的歷史危機的角度來解釋。當時羅馬皇帝多米田自封了兩個頭銜,命令百姓要尊稱他為「主」和「神」,全國的百姓都要這樣做,沒有照做的人就得處死,因此,基督徒便面臨了可怕的抉擇,教會也遭受極大的逼迫。

  受到皇帝崇拜的要求日益增加的威脅,教會正進入其信仰將受到嚴厲考驗的時期;在患難中,本書帶來安慰、鼓勵和盼望。


主旨

  啟示錄是講主耶穌再來的預言和信息。(新約均以基督為中心,提到主復活104次,主升天39次,主再來318次)啟示錄總結新約的啟示,結束所有的預言,應驗一切的應許,也貫穿聖經全部真理,是最後的解答,更是神永遠計畫的實現與救恩的完成。

  本書以基督為中心,以天上為出發,以地上為實行,並以永世為結束。

  啟示錄是一卷末世審判和賜福的預言之書,內容包含著警惕、勸勉和安慰的信息,是透過特殊的文學筆法-啟示文學,傳遞出來。啟示錄裡充滿象徵性的語言,作為傳講信息的媒介。

  啟示錄寫作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幫助基督徒繼續在生命冊上留名,好讓我們最後能夠抵達天城和新天新地。(參廿一7~8)


大綱

一、基督的啟示(一1~9)

二、人子的異象(一章)

三、七教會的信(二~三章)

四、天上的異象(四~五章)

五、七印的異象(六~八5)

六、七號的異象(八6~十一章)

七、爭戰的異象(十二~十四章)

八、七碗的異象(十五~十六章)

九、巴比倫異象(十七~十八章)

十、主再來異象(十九章)

十一、禧年的異象(廿1~20)

十二、審判的異象(廿11~15)

十三、永世的異象(廿一~廿二5)

十四、末後的勉勵(廿二6~21)


重要信息

一、本書稱為耶穌基督的啟示,因為是由耶穌基督直接賜下,藉本書將祂啟示出來,使信徒更多認識祂、倚靠祂並得著祂。

二、福音書啟示基督為世人的救主,書信啟示基督為教會的元首,啟示錄則啟示基督為審判之主是至高的掌權者。

三、啟示錄講兩種永恆的結局,告訴所有的基督徒和亞西亞那七間教會的會友:一種結局是永活,與主耶穌同作席,在新的世界中有分。另一種是失去我們在天國中的產業,被扔在火湖裡。

四、啟示錄中基督的角色是要建立神的國度,就是把現在被邪惡統治的「世上的國」轉變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十一15),這同時是拯救也是審判,憑藉著乃是基督的得勝。

五、寶座(出現35次)。書中用「上帝和羔羊的寶座」形容上帝和基督同享(掌)寶座王權(廿二1)。約翰一再將羔羊與神放在同一層面同一地位上:願頌讚歸給作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五13);各方的人們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七9~10);那十四萬四千人被描述為「初熟的果子歸與神和羔羊」(十四4);及「神和羔羊的寶座」(廿二1,3)。

六、羔羊(出現28次)。作者最常稱呼耶穌為「羔羊」,這是讓我們記得神在基督裡的救贖工作。祂勝過死亡,並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一18);祂帶來了全人類的救恩(一5~6,五9~10,七10);本來柔順被殺的羔羊,在末世祂將以忿怒的羔羊身份顯現(六16);祂頭上帶著金冠冕(十四14,十九12);祂要擊殺列國(十二5,十九15),用權柄轄管他們。在第五~六章關鍵的鑰詞是「羔羊揭開七印」(在上帝手中用七印封嚴的書卷,乃是人類命運之書,卻是羔羊掌管一切,唯有祂配得)。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047